中医体控经络保健仪 型号:JKY/M326774
一.注意事项:请务必使用一般家用的电源插座(AC220V 50/60Hz);
● 请勿湿手去触摸电源线,以免触电;
● 请勿将电源线置于桌子、椅子或受挤压的地方,易使电源线破损;
● 请不要把电源线铺在通道上,一经发现电源线破损或划伤应立即更换,否则有可能引起触电或火灾;
● 产品的通风口表面不能用报纸、台 布、窗帘等物品阻塞。
二.背景技术:
目前,通过电疗达到通经活络的中医电疗,装置是将 220V 电压直接通过人体,调节导入患者病灶部位电能的大小达到按摩、理疗于一体的治疗效果。这种电疗方法远远高于单一的理疗、针灸、按摩的疗效。但这种电疗装置有如下缺点:由于是直接将 220V 电压与患者接触,患者会产生惧怕感,不易接受治疗;每次治疗时要严格辨别零线、火线,否则易出现触电事故;治疗中如果对地绝缘不好,特别是在治疗环境潮湿或坐在铁椅子上时,易产生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麻电现象;电量控制是通过患者的感觉调节,不能作到定量、自动调节;出现短路时,会烧保险或跳闸,影响治疗效果,安全性差。
三.中医体控经络保健仪原理与应用:
1、中医体控经络保健仪技术是利用电流在人体内流动来激发经气,疏通经络。经络通过的电流大,对经络疏通作用也大。人体经络畅通,则血脉和利,血脉和利则苛疾不起,精神乃居,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。
2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当生物电渗透到电流神经、肌肉组织后,细胞膜产生离子转移,膜电位和膜通透性变化,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,这种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到肌肉而引起肌肉收缩反应。用于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疗效明显。
3、镇痛作用 当生物电流渗透到人体时,中枢神经系统可释放出内源性物质,它们是一类具有活性的神经介质,与镇痛有密切的关系,可以防止痛觉冲动的传入而产生镇痛作用,其中释放的内啡呔镇痛作用可持续数小时,使闸门关闭而产生镇痛效应。 生物电还可使组织间、神经纤维的水肿减轻,组织的张力下降,病灶区的缺氧状态改善,使病理性致痛介质尽早清除。
4、镇静作用 生物电渗透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泛化性抑制;可以抑制网状结构中的觉醒神经,从而解除全身紧张状态,产生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。
5、促进血液循环 生物电渗透到人体以后,使皮肤的小动脉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改善,细胞膜通透性提高,物质代谢加快,组织营养改善,提高细胞的活力。生物电可引起肌肉收缩,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形成"泵"的作用,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。
6、净化身体 由于血液循环的加快,使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,加速了体内废弃物质的排除,当人体进行电刺激时,就会排出有异味的病气就是最好的说明。 中医体控经络保健仪技术的适应人群 凡针灸、推拿、理疗等治疗方法的适应症都可以用 经络电疗法进行治疗,包括:保健、美容、减肥、塑体、祛痘、祛皱、头痛、、面瘫、失眠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关节炎、滑囊炎、腰腿痛、背痛、风湿、扭伤、结石、囊肿、痔疮、产后风、附件炎、前列腺炎、乳腺增生、坐骨神经痛、中风后遗症等一些疑难杂症。
病例:
一、 支气管炎
支气管炎,是由细菌、病毒感染、化学物理刺激、过敏因素和气候异常变化等原因,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,抗病能力不佳的情况下,发生支气管黏膜充血,肿胀,分泌物增多等炎性病变,有急性与慢性之分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“咳嗽”“痰饮”“气喘”等范围。中医认为肺合皮毛,开窍于鼻,风邪犯肺、肺已受累,肺气失于法肃,不得宣发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慢性气管炎是由急性转化而成。
急性: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如:恶寒、发热、鼻塞、咽痛、咳嗽、全身酸痛、喉痒、咳痰多,为少量黏痰,渐转黄痰,痰中带有血丝。
慢性:每遇秋冬气候寒热或感冒时发病,早晚咳嗽加重,痰多白色稀痰或黏痰。
[经穴诊断]
1、肺俞穴:一侧或双侧压痛敏感反应
2、库房穴:压痛敏感反应
3、中府穴:压痛敏感反应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急性:
1、背部:肺俞穴:15-20MA、定喘穴:15-20MA、
2、胸部:天突穴:8-12MA、俞府穴10-15MA、紫宫穴:8-12MA。
3、上肢部:尺泽穴:8-12MA、列缺穴:5-8MA
4、下肢部:丰隆穴10-18 MA
慢性:
1、头颈部:风池穴8-15MA、天柱穴8-15MA、大椎穴15-20MA。
2、背部:大杼穴15-20MA、肺俞穴15-20MA。
3、胸腹部:膻中穴8-12MA、中府穴10-15MA、中脘穴10-15MA
4、上肢部:合谷穴6-8MA、列缺穴5-8MA
二、 流行性感冒
简称“流感”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、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,本病四季均可发生,以冬、春季尤为多见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“伤风”“时行感冒”范畴。中医认为,本病多因气候转变、寒暖失常、身体虚弱、卫气不固、邪气乘虚外袭、肺失宣降而至,病情重轻不同,轻者称伤风,重者具有传染性,称为“流行感冒”
[临床症状]
身体不适、寒颤高热、头痛身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咽喉肿痛。体温可高达39℃以上,亦可有咳嗽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。一般可分风寒与风热型。
[经穴诊断]
1、肺俞穴:压痛敏感反映
2、风门穴:压痛敏感反映
3、大椎穴:压痛敏感反映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头颈部:太阳穴5-8MA、四神聪穴5-8MA、天柱穴8-15MA、风池穴8-15MA、风府穴10-18MA、大椎穴5-20MA
2、背部:肺俞穴15-20MA
3、上肢部:尺泽8-12MA、经渠5-8MA、支沟8-12MA
三、神经衰弱
神经衰弱是由于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,心理、社会因素影响,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神经官能症,多发于青壮年。主要是精神忧虑或创伤,长期繁重的脑力劳动,以及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神经活动功能减弱所致。
本病属于祖国医学“心悸”“郁症”“不寐”“虚劳”“脏躁”症等范畴。其发病由于忧思郁怒、肝气郁结、或忧愁思虑、脾失健道、或情志过极、心神失养而成。总之,本病的发生与心、肝、脾、肾等脏腑气血虚弱或失调有关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主要症状有神疲乏力、失眠、多梦、多疑、焦虑、记忆力减退。常伴有自主神精功能紊乱的表现,如心悸、多汗、手颤、时冷发麻、性欲减退、月经不调有关。
[经穴诊断]
1、厥阴俞穴、神庭穴、压痛敏感反应。
2、项肌:两侧项肌不对称,按压后颈两侧项肌,可见一侧项肌张力降低,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头部:百会穴2-5MA、太阳穴5-8MA、风府穴10-18MA、印堂穴1-3MA、睛明穴1-3MA
2、胸部:膻中穴8-12MA、期门穴8-12MA、章门穴8-12MA
3、背部:心俞穴8-15MA、胆俞穴8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
4、上肢部:曲池穴8-12MA、内关穴12-15MA
5、下肢部:血海穴15-18MA、三阴交穴8-12MA、行间穴1-3MA
四、颈椎综合症
颈椎综合症又称颈椎病,是颈椎骨关节的病变。以中老年多见,多因颈椎骨、椎间盘及周围纤维结构的损害致使椎间变窄,关节囊松驰,内平衡失调而致病。常有多发性颈神经根、脊椎动脉受累所致的综合症状。
本病属于祖国医学“痹症”“痿症”范畴。中医认为,多因正气不足、气血虚弱、肝肾阴阳失衡、复因颈部受风寒湿邪侵袭、邪客滞于经络,气血郁阻、日久成疾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早期表现为颈部酸痛、活动不灵、逐渐发生颈、臂、手、上胸背、心前区疼痛或麻木、酸楚、放射痛、头晕无力、颈肩及上肢感觉减退,日久可见明显肌肉萎缩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、大杼穴、天宗穴有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头颈部:百会穴2-5MA、哑门穴10-12MA、颈百劳穴10-12MA、风池穴8-15MA、大椎穴15-20MA
2、背部:肩井穴8-10MA、天宗穴8-12MA、心俞穴8-15MA、肺俞穴15-20MA
3、上肢部:肩 穴8-12MA、曲池穴8-12MA、手三里穴5-8MA、外关穴12-15MA
4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、丰隆穴8-15MA、条口穴10-15MA、阳陵泉穴10-15MA
五、肩关节周围炎
肩关节周围炎又称肩周炎,是肩部软组织的炎症性病变之一。其发病原因复杂,认为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,炎症性疾病。女性多于男性。多于50岁左右,也称五十肩。
本病属祖国医学“漏肩风”“肩痹”“肩疑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局部感受风寒、湿邪侵袭,或因局部外伤,导致气血凝滞、经络阻痹、经筋功能失常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初时单侧或双侧肩部酸痛,甚致颈项向上肢放射,日间较轻,夜间尤重,患部畏风恶寒,肩关节不同程度僵直,肩关节上举、外旋、外展、后伸等活动受限。日久,三角肌会发生肌肉萎缩。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、天宗穴有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颈部:哑门穴10-12MA、风池穴8-15MA、大椎穴15-20MA
2、肩部:肩井穴8-10MA、天宗穴8-12MA
3、胸部:中府穴10-15MA、缺盆穴8-12MA
4、上肢部:肩 穴8-12MA、肩贞穴8-12MA、肩 穴8-12MA、外关穴12-15MA、曲池穴8-12MA、合谷穴5-8MA
5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、条口穴10-15MA
六、急性腰扭伤
急性腰扭伤多发于下腰部,常因剧烈转动躯体,腰部肌肉用力过度,其肌肉强力收缩而引起腰肌或筋膜损伤,撕裂所致。
本病中医学称“腰扭伤”或称“腰损伤”。多因剧烈运动过度复重,弯腰取物或外力撞击而发生。由于腰部受伤,使经脉气血损害、气滞血瘀、经脉阻塞、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患者常感到腰部疼痛,痛有定处、痛处肿胀,或皮下紫斑、疼痛拒按、活动受限。重者咳嗽、喷嚏、转腰时疼痛加重,有撕裂牵扯感、腰部呈僵硬状,活动困难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:压痛敏感反应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腰部:肾俞穴10-15MA、腰阳关穴15-22MA
2、下肢部:环跳穴15-22MA、委中穴10-15MA
七、 便秘
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,排便时间长,或欲大便而艰难不畅的一种病症。临床单独出现,亦可伴其它疾病出现。主要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。结肠便秘是由于结肠运行宿便停留在乙状结肠所致,直肠便秘就是因宿便在直肠停留过久而成。
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“便结”“便秘”“大便难”等范畴,其病多发由于燥热内结,肠胃津伤液亏,气滞不行,或血少津高及气虚,腑气传导失常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经常性大便燥结,坚硬,排出困难,常数日一次。可伴脘腹胀痛,在下腹胀荡感,欲便而不畅,体倦乏力,面色苍白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1、天枢穴:压痛敏感反映
2、大肠俞:压痛敏感反映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胃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八 穴10-15MA、大肠俞穴15-20MA
2、腹部:中脘穴8-12MA、天枢穴8-12MA、大横穴8-12MA、关元穴8-12MA
八、 腹泻
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比正常增多和大便稀薄,呈水样便,或脓状大便而言,是一种秋季常见的病症,发病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。一般分为胃源性与肠源性腹泻。
本病属于中医“泄泻”范畴。多为饮食不节,七情失和或感受外邪脾胃虚寒。肾阳不振等因素,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的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起初较急,腹泻一日几次或十多次,泻下水样便或稀薄便,或泻下清稀,完谷不化,腹鸣腹痛,或泻下污秽,腹痛即泻,灼肛,脘腹痞满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嗳气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1、天枢穴:压痛敏感反映
2、温溜穴:压痛敏感反映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腰背部: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大肠俞穴15-20MA
2、胸腹部:下脘穴8-10MA、 关元穴8-10MA、气海穴8-10MA
3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
九、落枕
落枕,是以颈项部酸痛或疼痛,活动受限为特征的一种疾病,多因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,半脱位等引起,使颈部肌肉痉挛或肌肉筋膜发炎而致病。
本病属于中医“错枕”“颈扭伤”等范畴。多因于露卧当风,扭伤或睡眠体位不适,或睡眠时风寒侵袭经络,致使寒滞经脉,气血失和,筋脉拘急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早晨起床后,颈项强直,疼痛,不能左右转侧或回顾,患部酸楚,甚至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扩散,牵引背部不舒,兼有头痛,怕风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落枕穴、天柱穴,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颈部:风池穴8-15MA、风府穴10-18MA
2、肩背部:肩井穴8-10MA、天宗穴15-20MA
3、上肢部:外关穴12-15MA、合谷穴6-8MA、液门穴2-5MA
4、下肢部:光明穴5-8MA、悬钟穴5-8MA
十、中风
“中风”意指脑血管意外,包括脑溢血,脑栓塞等。目前,中风、心脏病与肿瘤已成死亡三大主要原因。经过多年观察发现,本病与多种原因有关,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血液粘稠度、滥用药物因素有关。
[临床症状]
临床上表现为“中风”“卒然昏迷”“不省人事”“口眼歪斜”“语言不利”“半身不遂”以至危急生命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头颈部:人中穴2-4MA、百会穴2-15MA、风池穴8-20MA
2、背部:天宗穴15-20MA、肝俞穴10-15MA、肾俞穴10-15MA
3、上肢部:曲池穴8-12MA、合谷穴6-8MA
4、下肢部:髀关穴15-22MA、梁丘穴15-20MA、承扶穴15-20MA、足三里穴10-15MA、丰隆穴8-15MA、环跳穴15-22MA、委中穴10-15MA、承山穴10-15MA
十一、阳痿
阳痿,是指男子青壮年时期阴茎痿弱不举,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的一种病症,现代医学认为阳痿属于男子性功能障碍的范围,多由于患者精神受过度刺激,也可由生殖器病变所致,与大脑皮质功能或脊髓中枢功紊乱,对勃起的抑制增强有关。
本病属于中医“阳痿”“宗筋弛纵”“阳事不举”等范畴。肾为先天之本,生殖之源。如思虑忧郁、恣情纵欲过度,心脾受损,命门火衰是导致阳痿的主要原因。
[临床症状]
青壮年男子阴茎不能勃起,或勃起不坚或临房早泄,随之痿软无力或虽能交媾,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痿软,久则全身疲乏、夜寐不宁,不思纳谷,头晕耳鸣,记忆力减退,腰膝酸软,精神萎靡、面色痿黄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、命门穴有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经穴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心俞穴8-15MA、肝俞穴10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次 穴15-20MA
2、腹部:关元穴8-10MA、大赫穴8-10MA
3、下肢部:曲泉穴15-20MA、复溜穴8-15MA、三阴交穴8-12MA
十二、腰肌劳损
腰肌劳损,多由于急性腰扭伤,或腰肌长期损伤、如长期弯腰作业,或腰骶椎、下肢先天畸形;或腰部感受风寒、湿邪等因素。导致腰肌内组织及筋膜发生水肿、炎症、粘连及纤维变性而致病。
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“痹证”“腰痛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,腰肌劳损多与肾气不足、肾阳衰弱有关,也常因肾虚、风寒、湿邪乘虚侵入,邪客滞经脉、寒湿蕴结,脉络痹阻,以致气血不通,久之气滞血瘀、湿聚瘀阻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腰背部酸痛、胀痛、休息后减轻,劳累及遇寒冷则疼痛加重,迁延日久,可有臀部、腰骶部、大腿部等处发生麻痛或疼痛。有时一侧或双侧骶棘肌紧张度增强,在骶髂后部或骶骨后面络口处有压痛点,有时能触到皮下结节。
[经穴诊断]
肾俞、压痛点(阿是穴)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腰骶部:肾俞穴10-15MA、大肠俞穴15-20MA、八篌穴10-15MA、秩边穴15-20MA
2、下肢部:委中穴10-15MA、承山穴10-15MA、足三里穴10-15MA
十三、月经不调
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、经色、经量、经质的异常。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,是机体由于受垂体前叶及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,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腔流血。如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月经不调。
祖国医学中,月经失调属于“月经错乱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,或先天禀赋不足、肾气虚亏、多产房劳、劳倦过度,使脏气受损,气血失调、肝脾肾功能失常、冲任脉受损等因素而致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的临床表现可有月经提前、推后,月经先后不定期,或见月经延长,经量过多,或经量过少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关元穴、肝俞穴、脾俞穴、三阴交穴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肝俞穴10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三焦俞15-20MA
2、腹部:中极穴8-12MA、关元穴8-10MA、气海穴8-12MA、子宫穴8-12MA
3、下肢部:血海穴15-18MA、三阴交穴8-12MA、照海穴5-8MA
十四、痛经
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、或经行期间,下腹部出现疼痛而言。本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,多发于青年妇女。其发病机制,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,内分泌失调、神经紊乱,以及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。此外子宫发育不良,子宫、附件、盆腔等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均可引起痛经。
本病祖国医学归属于“经行腹痛”、“月经痛”等病症范畴。其发病多由情志郁结、气机不畅,或感受风寒邪气,寒疑胞宫,气血运行不畅、阻滞经络,不通则痛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月经行前后,下腹部隐痛,或剧痛,甚至腰背痛,伴有胸胁乳房胀痛、经行不畅、经色紫暗或有血块。经后痛缓解,气血亏虚者,可有面色苍白、头晕、心悸、全身乏力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三阴交穴、子宫穴、外陵穴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肝俞穴10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胃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八篌穴10-15MA
2、腹部:关元穴8-10MA、气海穴8-12MA
3、下肢部:血海穴15-18MA、曲泉穴15-20MA、三阴交穴8-12MA
十五、白带异常
白带异常,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,多指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、气味臭秽、色质异常,而以白色较为多见等现象而言。其发病常与生殖器感染(如急性阴道炎、子宫炎、宫颈炎、盆腔炎及附件炎等)、肿瘤或身体虚弱等因素有关。
祖国医学称白带异常为“带下”“带下病”。其发病多因气血亏损、脾肾虚弱、或湿热下注,致带脉失约,冲任失调而致病。一般临床所见,有白带、黄带、赤带之分。白带多为气血亏损引起。黄、赤带多由湿热下注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阴道分泌物增多,带下呈白色,带秽臭气味,伴腰酸乏力、头晕、肢倦或带下呈黄色或赤色,气味恶臭,伴有心烦、口干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三阴交穴、阳交穴、带脉穴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八 穴10-15MA
2、腹部:归来穴8-12MA、气海穴8-12MA
3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、三阴交穴8-12MA、太溪穴8-15MA
十六、盆腔炎
盆腔炎,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(包括子宫、输卵管及卵巢)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、盆腔腹膜等发生炎症。其发病原因,多由于褥期、接生、流产及刮宫时消毒不严感染所致。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盆腔炎。
本病属祖国医学“带下”“崩漏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滞血瘀,湿热下注,热毒蕴留,以致热瘀积聚,阻碍气机而导致冲、任脉功能失调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急性盆腔炎,多表现为发热,寒战,小腹胀痛,或疼痛拒按,腹肌紧张,月经周期紊乱,经血量多,白带多而臭;慢性盆腔炎,多见小腹及腰骶胀痛,月经紊乱,经行腹痛(痛经)白带异常而增多,肛门坠痛感等。
[经穴诊断]
三阴交、次 穴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肾俞穴10-15MA、八 穴10-15MA
2、腹部:中极穴8-12MA、归来穴8-12MA、子宫穴8-12MA
3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、三阴交穴8-12MA
十七、坐骨神经痛
坐骨神经痛,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,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,前者指坐骨神经本身病变,多与感染有关,受寒诱发,后者指在坐骨神经通络的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。
本病中医归属于“痹证”“腰腿痛”范畴。一般认为由风寒湿邪客于足太阳和足少阳经脉,气血阻滞,经脉痹阻不通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以单侧为多见,主要沿坐骨神经通络,即腰、臀、大腿后外侧,足背等处发生放射性,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,每当咳嗽,喷嚏或用力时加剧痛。沿坐骨神经通络,常有压痛点,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。
[经穴诊断]
1、肾俞穴:压痛敏感反应
2、环跳穴:压痛敏感反应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大肠俞穴15-20MA
2、下肢部:环跳穴15-22MA、风市穴15-20MA、秩边穴15-20M、殷门穴15-20MA、阴陵泉穴10-15MA、委中穴10-15MA、承山穴10-15MA
十八、腰间盘突出症
腰间盘突出症,又称腰椎病,是腰椎骨关节的病变,以中老年为多见。多因腰部屡受损伤或因腰椎骨、椎间盘及其周围纤维结构损害,使腰椎周围软骨变性、萎缩、韧性减低、再加上突然外伤损害,造成纤维软骨破裂,腰椎间髓核向后突出,压迫脊髓或神经根,即腰间盘突出症。
本症属中医学“痹症”“痿症”“腰痛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“腰为肾之府”“肾主骨”禀赋不足,年老精血衰竭,或房劳过度,肾精亏损,骨髓不充,肾府失于濡养,肾之阴阳失于平衡,外伤损害,风寒湿气侵袭,邪气留滞经络,气血瘀阻,日久形成。
[临床症状]
本症腰痛缠绵,痿软无力,腰间盘突出,腰痛明显,腰脊后突,腰部板滞,活动受限。严重的出现腰骶骨疼痛,痛向下肢扩散,髋、臀部、大腿等部受累,阴雨、寒冷时症状尤为明显。
[经穴诊断]
1、肾俞穴:压痛敏感反应
2、腰痛点(阿是穴)自骶椎向上沿背柱按压寻找明显压痛点,该点即为腰痛点。
[诊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腰部:肾俞穴10-15MA、大肠俞穴15-20MA、关元俞穴8-10MA
2、下肢部:环跳穴15-22MA、承扶穴15-20MA、殷门穴15-20MA、风市穴15-20MA、委中穴10-15MA、阳陵泉穴10-15MA、承山穴10-15MA。
十九、前列腺炎
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较常见生殖系统的一种疾病,多因细菌感染引起。老年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与性激素分泌紊乱有关。急性前列腺炎主要在前列腺、精囊、附睾之间互相交叉感染;慢性前列腺炎可由急性迁延而来。也因过劳、手淫、尿潴溜、损伤而诱发。
本病属中医“淋浊”“膏淋”等范畴,多因素体肾气不足,湿热下注所致。迁延日久,湿热邪毒、伤耗肾气、肾封藏失,而导致早泄、阳痿症候。
[临床症状]
急性前列腺炎,发病急骤,高热寒战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或尿终未血尿,腰骶部及会阴部胀痛等症状。慢性前列腺炎,可见轻度尿频,排尿灼热感,尿后有点滴状、尿终未混浊,尿后有白色分泌物滴出。腰骶部会阴部及阴囊内疼痛。伴有阳萎、早泄、射精痛及神经衰弱症状等。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、志室穴有压痛敏感反应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肾俞穴10-15MA、膀胱俞穴10-15MA
2、腹部:中极穴10-15MA、关元穴8-10MA
3、下肢部:阴陵泉穴10-15MA、三阴交穴8-12MA、太溪穴8-15MA、太冲穴5-8MA
二十、胆石症
胆囊、胆总管以及肝内胆管结石所产生的症状统称为胆石症。结石的形成与胆管细菌和寄生虫感染,胆汁郁积、胆固醇的代谢障碍、流体力学因素。发病以女性略多,尤以肥胖、经产的妇女多见,常合并慢性胆囊炎。
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“肋痛”“黄疸”等范畴。多因肝胆气滞、疏泄失常、或因脾胃气滞、湿热内蕴、湿热煎熬胆汁,凝结成砂石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右上腹阵发性绞痛,过食脂肪性食物,可诱发疼痛。剧烈痛时,辗转翻滚,冷汗淋漓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寒战、发热或见皮肤及巩膜黄染、尿黄、便泌、右上腹肌紧张,压痛和反跳痛等
[经穴诊断]
足临泣、胆俞穴、胆囊穴有压痛过敏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肝俞穴10-15MA
2、胸肋部:日月穴8-10MA、期门穴8-12MA
3、下肢部:阳陵泉穴10-15MA、胆囊穴10-15MA、太冲穴5-8MA
二十一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
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、通常又称为消化性溃疡、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慢性疾患。发生于胃体部称胃溃疡,发生于十二指肠称十二指肠溃疡。其致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。
本病属中医“胃脘痛”“心痛”“胃痛”等范畴。多因长期饮食不节、或长期精神刺激,以致神志所伤,或脾胃虚弱,导致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所致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腹纯痛、灼痛、刺痛等。伴恶心、吐酸、嗳气等
症状。疼痛多与进食有关。胃溃疡常在饭后发生。多因多食而疼痛。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或半夜发征。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。其规律是进食→ 缓解→ 疼痛。
[经穴诊断]
1、胃溃疡:
① 中脘穴②左承满穴③胃俞穴 压痛敏感反应
2、十二指肠溃疡:
① 右梁门穴②中脘穴③胃俞穴 压痛敏感反应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肩背部:肩井穴8-10MA、脾俞穴8-15MA、胃俞穴8-15MA
2、胸腹部:膻中穴8-12MA、中脘穴10-15MA、天枢穴8-12MA、章门穴8-12MA
3、上肢部:手三里穴5-8MA、内关穴12-15MA、合谷穴6-8MA
4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
二十二、胃下垂
胃下垂是由胃支持韧带松驰,或胃壁的驰缓以致胃全部(包括大弯和小弯)下隆至不正常的位置,如在直立时胃的下端(大弯)下垂于髂嵴间线下方5CM或更下位置,并伴有排空缓慢。本病多为平素身体瘦弱,胸廊狭长的人。或因经常压迫胸部和上肢部,以及体质素肥骤瘦和多产妇女,往往易患本病。
本病归属于中医学“胃缓”“胃纵”“虚损”等范畴。多由脾胃虚弱,脾运化失常,中气升举无力,遂发中气下陷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多为上腹痞满,或脘腹胀满,胀坠不适,食后加重,伴纳食减少,消瘦乏力,嗳气呕吐,头晕,少气等全身虚弱症状。X线钡餐检查可以确诊。
[经穴诊断]
1、脾俞凹陷 2、下垂点压痛敏感反应 3、经络反应点在巨阙、上脘两穴间能触到1枚结节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胸腹部:膻中穴8-12MA、中脘穴10-15MA、关元穴8-10MA、中极穴8-12MA
2、背部:膈关穴15-20MA、脾俞穴8-15MA、胃俞穴8-15MA
3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
二十三、阳痿
阳痿,是指男子青壮年时期阴茎痿弱不举,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的一种病症,现代医学认为阳痿属于男子性功能障碍的范围,多由于患者精神受过度刺激,也可由生殖器病变所致,与大脑皮质功能或脊髓中枢功紊乱,对勃起的抑制增强有关。
本病属于中医“阳痿”“宗筋弛纵”“阳事不举”等范畴。肾为先天之本,生殖之源。如思虑忧郁、恣情纵欲过度,心脾受损,命门火衰是导致阳痿的主要原因。
[临床症状]
青壮年男子阴茎不能勃起,或勃起不坚或临房早泄,随之痿软无力或虽能交媾,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痿软,久则全身疲乏、夜寐不宁,不思纳谷,头晕耳鸣,记忆力减退,腰膝酸软,精神萎靡、面色痿黄
[经穴诊断]
肾俞穴、命门穴有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经穴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心俞穴8-15MA、肝俞穴10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10-15MA、次 穴15-20MA
2、腹部:关元穴8-10MA、大赫穴8-10MA
3、下肢部:曲泉穴15-20MA、复溜穴8-15MA、三阴交穴8-12MA
二十四、高血压
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、尤其是以舒张压升高,为变化特征,并伴有动脉、心脏、脑和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常见疾病。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与高级神经障碍、精神过度紧张、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有关,继发性高血压可由肾脏、内分泌疾患及颅内压增高等引起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之眩晕、头痛、肝阳、肝火或肝风等范畴。为情志失调、饮食失节、体阳盛、致心、肝、脾、肾受损,阳虚于下,阳亢于上而致病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主要特点是动脉血压长期持续地超过高压21.3/12.7kpa,早期症状头痛、头晕、头胀、失眠、记忆力减退、烦闷、乏力、心悸等,后期则多累及心脑、肾引起高血压、心脏病、高血压病及肾功能减退等。
[诊断]
1、肝俞穴:压痛敏感反应
2、太冲穴:有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颈部:印堂穴1-3MA、太阳穴8-15MA、百会穴2-5MA、风池穴8-15MA、角孙穴10-12MA、睛明穴5-8MA
2、背部:心俞穴8-15MA、肝俞10-15MA、肾俞10-15MA
3、腹部:中脘穴8-15MA、气海穴8-15MA、大横穴8-12MA
4、上肢部:曲池穴8-12MA
5、下肢部:三阴交穴8-12MA、涌泉穴8-12MA
二十五、糖尿病
糖尿病是一种尿中含有糖份,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,以及胰升糖素过多,引起糖、脂肪蛋白、水及电解质紊乱所致的一种代谢、内分泌疾病,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,一般认为与遗传、免疫、病毒、肥胖有关,或因内分泌疾病,以及胰腺病变等有关。
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“消渴”“三消”范畴。主要病变位于肺、胃、肾。以阴虚为本,燥热为标。如肺燥阴虚,津液失于输布,则胃失濡养,肾失滋源,胃热炽盛,上炼肺津,从而燥热越甚而阴津越虚,阴越虚则燥热变甚,出现多饮、多食、多尿等症状。
一般分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之型,上消多饮属肺热伤津,中消多食、属胃炽热盛、下消多尿,属肾阴虚或阴阳而虚。
[临床症状]
起初一般缓慢,初起无显著症状。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多尿,口渴多饮,消谷善饥,形体消瘦,肢倦乏力等。一般而言,以口渴引饮的为肺热伤津,称上消,以消谷善饮,多食的为胃热炽盛,称“中消”;小便频数,兼有腰酸痛者为肾阴虚或阳虚称为“下消”。
[经穴诊断]
肺俞、胃俞、肾俞穴均有压痛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大椎穴15-20MA、肺俞穴15-20MA、肝俞穴10-15MA、脾俞穴8-15MA、肾俞穴8-15MA、命门穴15-20MA
2、腹部:中脘穴8-12MA、关元穴8-10MA
3、上肢部:曲池穴8-12MA、太渊穴5-8MA、鱼际穴5-8MA、合谷穴5-8MA
4、下肢部:足三里穴10-15MA、三阴交穴10-15MA、内庭穴2-8MA、太溪穴8-15MA、太冲穴5-8MA
二十六、子宫肌瘤
子宫肌瘤,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。多见于30-50岁的育龄妇女。本病由于宫壁平滑肌发生,多发于卵巢功能旺盛年龄妇女,且伴有子宫内膜增生。其发病可能与长期雌激素刺激、卵巢功能亢进刺激,精神因素影响,以及慢性子宫炎症损伤等因素有关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中“症瘕”“积聚”等病症的范畴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,或寒湿、热毒邪气客于胞宫(子宫)冲任失调、气血不畅,以致寒凝、气滞血瘀蕴积日久而发生症瘕。
[临床症状]
本病的临床表现,以子宫不规则出血,腹部疼痛、脓性或血性白带增多,下腹部出现肿块为主要症状,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,经行前后胸肋及乳房胀痛,或月经量过多,色暗有血块,白带增多,气味恶臭,下腹包块,疼痛拒按,以及情志怫郁等症状。
[经穴诊断]
1、子宫穴压痛敏感反应
2、三阴交穴压痛敏感反应。
[治疗穴位及适宜电位]
1、背部:心俞8-12 MA、膈俞8-12 MA、肝俞12-16 MA、脾俞12-16 MA、肾俞8-12MA、八篌12-16 MA
腹部:曲骨穴8-12MA、横骨穴8-12MA、子宫穴8-12MA
2、下肢部:血海穴8-12MA,三阴交穴8-12MA